1.6个月以下的婴儿通常不给予镇静药,对大多数患儿来说,术前应给予足量的抗胆碱药,目的是减少口咽和呼吸道分泌物,并预防气管插管操作及其手术过程中的牵拉可能出现迷走神经反射。
2.鼻导管或鼻塞给氧法:主要优点为简单、方便,不影响病人咳痰、进食;缺点为氧浓度不恒定,易受病人呼吸的影响。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的关系: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3.上呼吸道梗阻的临床表现:轻者可闻及鼾声,喉部可有痰鸣音。严重者可出现明显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和三凹征。发生喉痉挛时,典型表现为吸气时伴有高调的喉鸣音,声似“鸡鸣”。
4.神经根型颈椎病:此型发病率最高。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钩椎关节压迫相应的神经根,引起神经根性刺激症状。临床上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
5.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与脊麻相比,硬膜外麻醉起效较慢,阻滞失败和阻滞不完全发生率较高,但同时低血压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较低,麻醉平面容易控制。对于时间可能较长的剖宫产手术,首选硬膜外留置导管多次给药。
6.神经射频介入治疗是利用可控温度来阻断神经内部疼痛信号的产生或传导。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神经痛,如蝶腭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多部位癌症神经痛和非癌症神经痛。
7.麻醉期间最常用等渗性溶液,即常用补充型溶液,其中乳酸林格液最常用。乳酸林格液略偏低渗透压,在肝脏代谢转化为碳酸氢根,提供Na+为130mmol/L,比血清略低。乳酸林格液是目前液体治疗最常使用和使用量最大的晶体溶液。
8.血流动力性肺水肿是指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使流入肺间质液体增多所形成的肺水肿,毛细血管的渗透性或液体的传递方面均无任何变化。而感染性肺水肿(属于高通透性肺水肿)主要是因为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所致,肺毛细血管内皮功能失常,肺水和血浆蛋白均通过肺毛细血管内间隙进入肺间质,肺淋巴液回流量增加。
9.防治围术期心肌缺血最重要的是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时,为防治心肌缺血,首先要控制心率在100次/分以下。治疗窦性心动过速最有效而常用的是β受体阻滞药,如艾司洛尔50mg静脉慢注或每分钟50~300μg/kg静脉滴注。
10.化学治疗后疼痛主要是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引起的疼痛(故化疗可引起疼痛),如多发性神经炎、各种皮炎、黏膜炎、咽炎、食管炎以及周围神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