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病毒与真菌在传染过程中伴随出现的Ⅳ型变态反应。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致敏淋巴细胞,由于病原体未被及时清除,在体内持续活化致敏淋巴细胞Tc与TDTH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效应而造成组织损伤,此即传染性变态反应。
2.自身抗原:有隐蔽的自身抗原和修饰的自身抗原。隐蔽的自身抗原是指某些自身的物质(神经髓鞘膜蛋白、眼球晶体蛋白和葡萄膜色素、精子蛋白和甲状腺球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隔绝成为自身隐蔽成分,一旦因外伤或手术时组织受损,隐蔽的成分可能进入血流,与免疫系统接触,则引起自身免疫病。修饰的自身抗原是指在感染、药物和电离辐射影响下,机体组织成分结构发生改变,成为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
3.NK细胞:在形态上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直接来源于骨髓,不依赖胸腺,它既不属于T细胞也不属于B细胞,它既不需抗原预先致敏,也不需抗体协助,而能杀伤靶细胞,故称为自然杀伤细胞。
4.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CMI):通常包括T细胞、K细胞和NK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常简称为细胞免疫或T细胞免疫。广义的细胞免疫还包括吞噬作用。CMI全过程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三个阶段。
5.体液免疫应答(HI):是指免疫细胞从识别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并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主要为TD抗原、抗原递呈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共同参与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6.移植排斥反应:人类有核细胞表面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又称为组织性相容性抗原,除同卵双生个体间完全相同外,不同个体的细胞表面的HLA均不相同。因此,凡在基因型别不同的个体间的组织、器官移植中,受体对移植物发生Ⅳ型变态反应而形成移植排斥现象。
7.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此类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而不需要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辅助,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只有IgM,且多不引起细胞免疫和回忆应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在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TD抗原出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以IgG为主)外,还能引起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
9.同种异体抗原:人类或动物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细胞成分也有差异。在同种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可发生免疫应答,即免疫排斥反应。如:ABO血型抗原和Rh血型抗原。
10.补体替代激活途径:此途径越过C1、C4、C2直接激活,完成补体连锁反应,导致靶细胞溶解。激活此途径的激动剂不是抗原抗体复合物,而是细菌多糖、酵母多糖及聚合的免疫球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