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柱锤冲扩法:(1)基本概念柱锤冲扩法是采用直径300~500mm、长度2~6m、质量1~8t的柱状锤(简称柱锤),通过自行杆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将柱锤提升至距地面一定高度后下落,在地基土中冲击成孔,并重复冲击至设计深度,在孔内分层填料、分层夯实形成桩体,同时对桩间土进行挤密,形成复合地基。在桩顶部也设置200~300mm厚砂石垫层。
2.适用范围:柱锤冲扩法适用于处理杂填土、粉土、黏性土、素填土和黄土等地基,对地下水位以下饱和松软土层,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限于设备条件,处理深度不宜大于6m,否则不经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宜超过160kPa。
3.柱锤冲扩法的加固机理主要有:(1)成孔及成桩过程中对原土的动力挤密作用;(2)对原土的动力固结作用;(3)冲扩桩充填置换作用(包括桩身及挤入桩间土的骨料);(4)生石灰的水化和胶凝作用(化学置换)。
4.柱锤冲扩法目前还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状态,成孔和成桩工艺及地基固结效果直接受到土质条件的影响。因此在正式施工前进行成桩试验及试验性施工十分必要。根据现场试验取得的资料修改设计,制定施工及检验要求。现场试验的主要内容有:(1)成孔及成桩试验;(2)试验性施工;(3)复合地基承载力对比试验(载荷试验及动力触探试验)。
5.柱锤冲扩法主要采用以拆房土为主组成的碎砖三合土,形成的桩体为散体材料桩,属于可压缩的柔性桩。因此,可以认为桩土之间变形是协调的,桩土复合土层类似人工垫层。
6.柱锤冲扩法复合地基设计的主要内容有桩身材料、桩径、桩长、置换率、桩距和布桩范围,并根据复合地基承载力和下卧层承载力要求以及变形控制的要求综合确定。对大型、重要或场地复杂的工程,在正式施工前,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试验。
7.桩体材料可采用碎砖三合土、级配砂石、矿渣、灰土、水泥混合土等。当采用碎砖三合土时,其配合比(体积比)采用生石灰:碎砖:黏性土为1:2:4。当采用其他材料时,应经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配合比。
8.桩径、桩距及布桩要求:处理范围应大于基底面积。对一般地基,在基础外缘应扩大1~2排桩,并不应小于基底下处理土层厚度的1/2。对可液化地基,处理范围可按上述要求适当加宽。地基处理的宽度超过基础底面边缘一定范围,主要作用在于增强地基的稳定性,防止基底下被处理土层在附加应力作用下产生侧向变形,因此原天然土层越软,加宽的范围应越大。通常按压力扩散角θ=30°来确定加固范围的宽度,并不少于1~2排桩。桩位布置可采用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布置。常用桩距为1.5~2.5m,或取桩径的2~3倍。桩径可取500~800mm,桩孔内填料量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9.地基处理深度:可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及设计要求确定。对相对硬层埋藏较浅的土层,应深达相对硬土层;当相对硬层埋藏较深时,应按下卧层地基承载力及建筑物地基的变形允许值确定;对可液化地基,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确定。
10.承载力。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公式(7.1-1)估算。fspk=[1+m(n-1)]fsk7.1-1式中:fspk为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m为面积置换率,可取0.2~0.5;n为桩土应力比,无实测资料时可取2~4,桩间土承载力低时取大值。fsk为加固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取处理前天然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或按当地经验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