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简介(试读内容):
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以补阳之法,治疗阳虚阴盛之证。
2.疾病愈后间隔或长或短的时间,原有疾病的重新发作称之为复发。
3.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多见于病位传变之中。
4.区别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主要依据是生理功能的差异。
5.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吸入之清气,必须下达于肾,说明肺的呼吸要保持一定的深度。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表现,这即称为“肾不纳气”。
6.《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7.五行的相生规律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8.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中医发病学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9.中医认为五脏的整体属性是属阴的,五脏藏精,满而不实。其中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阴。此为五脏的阴阳属性。
10.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致病多出现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