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复感染指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2.混合感染指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3.重叠感染指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又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原发感染后出现的病原体感染称继发性感染。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即传染病发病。感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构成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7.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是检疫工作者和传染病医师诊断、追溯传染源、确定检疫期、选择免疫方式的重要依据。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免疫力有关。
8.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此为再燃。
9.皮疹出现的时间、分布部位和先后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麻疹先见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直到手足心。水痘集中于躯干,呈向心性分布。伤寒玫瑰疹数量少,主要见于胸腹部。水痘、风疹多在病程的第1日出疹,猩红热于第2日,天花于第3日,麻疹于第4日,斑疹伤寒于第5日,伤寒于第6日出疹。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把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实行分类管理。甲类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两种;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共2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