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简介(试读内容):
1.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作用机制是蛋白酶抑制药。
2.脑型疟发病机制主要是受染红细胞黏附堵塞微血管。
3.中毒型菌痢选用山莨菪碱抢救休克的适应证是存在严重微循环障碍。
4.从乙型肝炎发病原理的观点来认识病情轻重密切关系的因素是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
5.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结肿大的特点是质地中等,无粘连,无明显压痛,无化脓。
6.间日疟的常用治疗方案是氯喹+伯氨喹。
7.疟疾病人发生溶血尿毒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红细胞缺乏G-6PD。
8.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是寒战,发热,结膜充血。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的细胞是异常淋巴细胞。
10.钩体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